部分农村婚姻失衡调查(上)——高本钱化:一人结婚,全家举债
近年来,高价彩礼问题频频引发关注。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农村区域包括彩礼在内的婚姻综合本钱上涨,有男方为结婚花百万。彩礼在内的婚俗本钱暴涨,不但违背了礼俗本义,物化了人格与爱情,而且加剧了婚姻焦虑,引发“害怕结婚”“不婚”等一系列社会问题。
既怕儿子不结婚,又怕结婚嫁不起
32岁的刘辉(化名)由于彩礼“没谈拢”去年刚告别一段感情。在辽宁沈阳长白劳务市场,穿一身迷彩服的刘辉掰着手指给半月谈记者算账:彩礼15万元,县里的房屋和车首付还要30万元,女方还想和他一块置办个铺面,这对他来讲实在有的困难。
在刘辉的家乡辽宁鞍山台安县,10年间结婚彩礼从5万至8万元涨到了15万元左右。刘辉说,目前村里娶媳妇的标准配置是一套房屋、一辆车还有四金(金戒指、金耳环、金手链、金项链)。“有人家为娶媳妇欠了饥荒,一人结婚,全家举债。”刘辉说。
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历时一年,调查全国14省份33个县的一手案例发现,全国彩礼出现了持续十余年的上涨,2021年彩礼平均数约为14万元。
狂飙的彩礼只不过农村结婚本钱的其中一项。除彩礼外,一些区域的男方家庭还需面对约5~10项的婚俗支出。在山东菏泽市成武县,除彩礼18.8万元外,还需支付改口费、盖头费、三金、酒席、拍婚纱摄影等。假如加上城区的房屋和汽车,一些男方家庭婚姻本钱总是超越百万元。
课题组研究员、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说,在一些区域,还出现男方家庭越穷负担越重的现象。一些女方家庭看到男方家庭条件不好,会需要更高的彩礼,作为结婚以后夫妻经营生活的本钱,以此维持婚姻的稳定性。
结婚高本钱给不少普通农村家庭带来重压。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三合村,产业少土地贫瘠,人均年收入在1.5万元上下。
54岁的陈大姐养了10余头猪还磨豆腐,一年收入3万多元。“能挣一点是一点,儿子也快奔30了,目前既怕儿子不结婚,又怕结婚嫁不起。”陈大姐说。
高彩礼形成的三大缘由
城镇化、攀比心理、男女比率失衡,是高彩礼形成的三大缘由。随着着县域城镇化的持续推进,社会心理的复杂化、部分区域男女比率失衡加剧,治理高彩礼的困难程度也在加强。
调查组发现,在飞速城镇化过程中,新一代农村年轻人生活预期常见在城市而非乡村,依赖父代托举进城的新建小家庭,想要过上体面的城市生活,一个最为快捷的办法,就是通过索要足额彩礼“一步到位”。
同时,高彩礼也是很多女人家庭预防婚姻出现危机的一种预防手段。出生在河南某县的小凯告诉半月谈记者,原本女方不要彩礼,临结结婚以前又提出增加20万元的彩礼,“由于我家全款在郑州买房未加女方名字,她的爸爸妈妈怕女儿吃亏”。
在江西、福建、浙江和江苏等区域的农村,出生性别比失衡,年轻女人资源大幅度向发达区域聚集,村子里剩下一批光棍,也致使彩礼水涨船高。
东北区域一个村支书告诉半月谈记者,留在村子里的10余个年轻男士一半是光棍,平常几乎见不着适龄女生。在江西鹰潭,2021年一位出价28.8万元彩礼的男士被另一位出价38.8万元彩礼的男士截胡,最后相亲失败。
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心说,彩礼是在多种原因长期用途下形成的一种社会风俗,非常难通过单一政策改变。很多农民一面苦于高价彩礼的沉重负担,另一面又乐于遵循传统,把索要或给付彩礼当成一种生活任务。
治理方法还需进一步丰富
目前多地将彩礼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并广泛推广,但获得实效尚需时日。辽宁昌图县河信子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友说,很多家庭的彩礼是私下商议,村委会非常难学会,即使知道也非常难有适合的身份去干涉,只能进行宣传和引导。
近年来,一些地方尝试给彩礼设置红线,譬如山东巨野县颁布文件移风易俗,倡导彩礼不超6万元。受访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,这类手段一定量上遏制了彩礼攀比的风气。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婚俗名目繁多,一些农民即使遵守政府拟定的彩礼金额,也会通过增加改口费等婚俗索要资金,婚姻综合本钱并没减少。
高价彩礼屡屡触动社会神经,折射出社会的婚姻本钱焦虑。要想遏制不断上涨的婚俗本钱,治理方法还需进一步丰富。
“关于彩礼的新风尚,各地舆论宣传引导成效不够理想。”齐心说,一提到彩礼,很多家庭常常避而不谈。应该加强对低彩礼、无彩礼区域婚俗文化的推广力度,并当令拓展全国性的婚俗新风宣教活动,集中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强大舆论环境。
长期在农村解决矛盾纠纷的赵国友告诉半月谈记者,高彩礼常常给结婚以后家庭矛盾埋下隐患,很多家庭在离婚时由于彩礼问题闹上法庭。赵国友建议多宣传这种反面案例,提供负面警示。
王德福表示,目前遏制高价彩礼的政策还是呈点状分布,应该将一些区域好的政策和经验进行总结,因地制宜在国内推广。一些重点省份还应该专项拓展高价彩礼整治等省域婚俗改革工作,将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纳入文明城市、文明村镇的负面清单,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治理责任,形成多层次跨地区的协同治理互联网。
部分农村婚姻失衡调查(下)——低保鲜率:一言不合,说离就离
与结婚时水涨船高的彩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部分农村婚姻的“保鲜率”愈加低:在一些农村区域,夫妻离婚从“丢人现眼”到“见惯不怪”,离婚群体也呈现年轻化趋势。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,家庭承担着抚育子女、赡养老人等要紧功能,家庭的破碎总是带来多重风险。
从“丢人败兴”到“不稀奇”
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三合村,村民张大姐告诉半月谈记者,村子里10对结婚有一半都离婚了,离婚是什么原因五花八门。
“以前离婚,大家感觉丢人败兴,目前不稀奇了。”中部某省一农业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一位负责人说。半月谈记者在农村区域走访发现,过去很多老人聊天时不愿说到家里亲朋子女离婚,现在不再避讳,“离婚”甚至成为不少人新年聚会闲聊的热点话题。
辽宁台安县是一个拥有30万人口的小城。在台安县民政中心“知心大姐”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,仅今年3月,就已调解了160余对闹离婚的夫妻。调解员王钼说,目前离婚夫妻数目渐渐增加,工作日平均要调解8对夫妻左右。
吕梁山区某县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受离婚冷静期和疫情影响,从2020年到2022年,该县离婚登记数从954对降至604对,2023年又回升至836对。离婚登记数迅速回升的同时,该县结婚登记数持续疲软,2023年仅为3335对,与2022年基本持平。
半月谈记者采访多地民政部门获悉,目前农村离婚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。某县民政局婚姻登记股股长张强(化名)告诉半月谈记者,过去来离婚的多是四五十岁,目前多是30岁左右的青年,25岁~35岁的大约可以占到离婚人群的六七成。
受访人士表示,目前青年冲动离婚不少。“离婚是什么原因大多简单直接。一次异性转账、不打扫家务都大概引发离婚。”王钼说。张强觉得,目前青年个性强,成家后有了矛盾哪个也不让哪个,再加上现在不觉得离婚是个什么事,“一言不合,说离就离”。
中部某县法院民事庭负责人说,在离婚案件中,有一半涉及婚外情,其中互联网饰演了要紧角色。一方面,各种社交软件、“找附近”“摇一摇”等功能,给出轨提供了便利条件;其次,手机上的出轨痕迹更易被发现,总是成为离婚的导火索。
单亲留守儿童
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,家庭承担着要紧功能,家庭的破碎总是带来多重风险。
——单亲留守儿童成长受困。多地受访者表示,夫妻离异,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。不少农村年轻夫妻离结婚以后,一方出走,一方外出打工或再娶,年幼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,其身心成长相较于正常家庭儿童,总是面临更大的困境。
长期参与农村支教的马莹告诉半月谈记者,她在河南汝州市一个农村进行暑期支教,所教班上20多个孩子中超1/3来自离异家庭。“这类孩子多少都存在肯定心理健康问题。”
半月谈记者还注意到,单亲留守儿童出现不好的行为和被侵害的比率更高。受访对象介绍,当地一群家庭失管青少年集结成团伙,以夜间钻入商铺、挨个拉车门等方法推行偷窃,屡屡犯案,让公安部门十分头疼。
——家庭经济负担加重。目前农村结婚负担较重,即使是再婚,彩礼也需要七八万元,原本已经倾尽全力为儿子成家的爸爸妈妈,不能不在抚养孙辈的同时,再度承担起为儿子成家的重担。
在北方某山区县,一位村支书告诉半月谈记者,目前一些老人“管了儿子又要管孙子”。村里一位70岁的老人,儿子离结婚以后再娶又生了一个,之前结婚留下的大孙子一直是老人管,目前这个孙子也20了,老人在种地之余还四处打零工,就为了给孙子成家多攒点钱。
——极端事件风险升高。基层法院一位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,近些年重压最大的就是预防离婚案件“民转刑”。之前发生过一块夫妻闹离婚,男方冲动之下开车撞人,导致职员死亡。
强化保护家庭的“第一道防线”
基层法院受访者表示,近年来离婚案件增加,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前期预防不足,农村社区对家庭的介入乏力,等到矛盾激化了就“法院见”。“以前村里有村委会干部、妇女主任上门调解,大伙也想听,比来法院成效好,深话浅话都能说。目前无人做调解的工作,一闹架就让去法院,其实第一道防线上解决是最好的。”
一位县妇联主席说,目前妇联队伍是“队伍庞大、力量薄弱”,很多基层妇联干部身上兼着各种工作,可以用在妇女家庭工作上的精力有限;同时,不少基层妇联干部比较年轻,在调解家庭矛盾方面能力不足、意愿不强,发挥有哪些用途有限。
多位基层民政干部表示,一些夫妻在离婚时推卸养育孩子责任,一些人甚至表示“孩子跟哪个生不是生”,一定量上反映出部分青年在婚姻家庭方面的责任感欠缺。
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等专家建议,持续加大结婚以前教育和婚姻指导,提升农村年轻夫妻的婚姻责任感和建造维护幸福家庭的能力。除此之外,进一步健全纠纷多样化解机制,重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、乡镇司法所、人民调解委员会、“乡贤”有哪些用途,妥善处置夫妻矛盾,促进家庭和睦。
针对单亲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,有关部门应落实好帮扶保障政策,积极探索介入帮助的方法办法,尽量降低爸爸妈妈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。一些区域发动志愿者、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困境儿童,以“一对一”形式正常的状态拓展亲情电话、功课辅导、心理辅导等活动,获得积极成效。
(来源:半月谈)